主要经济指标
一、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英语:Gross Domestic Product,缩写:GDP),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区域内的经济活动中所生产出之全部最终成果(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market value)。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在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亦有相当重要性。
GDP有三种核算方法:
1、生产法是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方法;(GDP = 总产出 – 中间投入)
2、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应最终成果的一种核算方法;(GDP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利润)
3、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去向。(GDP = 消费 + 投资 + 政府购买 + 净出口)
国内生产总值在经济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的的增长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多,同时,伴随经济的增长,新的社会需求形成,进而决定市场物价水平的变化,总需求若明显高于供给增长,导致物价水平上涨,反之,则可能出现通货紧缩。
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现行价格与不变价格的解释与区别)。
从支出法的角度看,消费、投资、净出口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值得关注,从中可以了解中国经济增长失衡的状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导致“铁路、公路、基本建设投资”等固定资产投资激增,消费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进入2011年后,随着政府严控房地产市场,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淘汰落后产能等举措,投资增速放缓,在出口不振的情况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增加。
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口指标相结合可以计算人均GDP,人均GDP是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年中人口数。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的重要综合指标。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为准。按国际汇率计算得出的数字没有考虑到生活费用在不同的国家的差异,而且因为汇率变化每年其结果可以差别很大。 这种汇率波动可能会改变一个国家的每年排名,即使他们往往很少或根本没有改变其人民的生活水准;比较国家财富也经常以购买力平价(PPP)作为基础 ,来调整各国不同的生活费用(详见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主要是删除了汇率的问题,但有它自己的缺点。它并不反映经济总量在国际贸易中的价值,比起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它也需要更多的估计数字。因此没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使用得更为广泛。
从中长期看,GDP指标与大宗商品价格呈现较明显的正相关性关系,经济走势从需求端等方面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影响。中国是一个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国家,其GDP走势无疑也会影响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当中国GDP呈现上行趋势是,大宗商品价格指数重心上移,而当中国GDP增长放缓时,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往往走势趋弱。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内外需双双走弱,GDP指标快速下行,而大宗商品价格同样大幅下挫。随后在2008年末中国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经济在2009年重回高速增长,GDP指标与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反弹。自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走弱,大宗商品价格也进入漫长的下行通道之中。
市场上通常会发布未来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GDP指标预测。鉴于趋势上的相关性,可以通过对GDP的预测来大致判断大宗商品在中长期的价格趋势。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季度GDP初步核算数据在季后15天左右公布,因此GDP这一指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GDP数据公布之时,宏观经济状况已经通过更为高频的经济数据被市场所了解,大宗商品价格也早已对经济基本面的好坏做出反应,GDP数据的公布对短期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有限,并不能成为判断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主要依据。
二、失业率、非农就业数据
失业率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其变化反映了就业和宏观经济的波动情况。一般而言,失业率下降,代表整体经济健康发展,利于货币升值。若将失业率配以同期的通货膨胀指标来分析,则可知当时经济增长是否过热,会否构成加息的压力,或是否需要通过减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标准,失业人口是指非农业人口中在一定年龄段内(16岁至法定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在报告期内无业并根据劳动部门就业登记规定在当地劳动部门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口,所统计的失业数据包括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即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是中国目前官方正式对外公布和使用的失业率指标,数据是以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上报的社会失业保险申领人数为基础统计。由于统计忽略了农村人口及失业未登记人口,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调查范围仅覆盖了就业人口的一半左右。
事实上,中国学界对失业率统计的诟病由来已久。早在1999年—2001年,中国官方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1%、3.1%和3.6%,2002年以来一直维持在4%左右,最高的年份不过4.3%。这些数字,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失业状况。
调查失业率由国家统计局负责收集编制,数据采集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比例抽样,取得90万人的样本量,用样本数据推算总体。国家统计局根据调查失业人数与同口径经济活动人口的比率得出调查失业率,并同时推算出有关失业的各种结构数据,如长期失业人员比重、各种学历失业人员比重等。由于调查失业率采用国际通用标准统计,不以户籍为标准,因此更加接近事实,但目前尚不对外公布相关数据。
美国的人口统计局每月都会对6万个家庭进行当期人口调查,收集计算失业率所需的信息。美国劳工部劳动统计局(BLS)根据相关信息来计算每月的失业率,并在每月第1个星期五发布。
除失业率数据外,美国劳工部劳动统计局每月发布的“非农就业”数据也是重要的经济指标之一。非农就业数据一般在每月第1个星期五发布。与失业调查数据的来源不同,非农就业数据的来源是对机构进行调查,收集的就业市场信息直接来自企业,而非家庭。劳动统计局与40万家企业和政府机构保持联系,这些机构雇佣人数约占全部非农人口的45%。机构调查涵盖了非农业企业、非营利性团体和三级政府部门所雇用的人员,甚至包括在美国工作的外籍人士。调查统计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反映在美国的企业和政府部门中创造的失去的工作数量。非农就业数据来自工资记录,是反映劳动力市场状况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指标。失业率数据与非农就业数据共同反映了美国就业市场的整体状况。
美国失业率与非农就业数据的好坏会对美联储货币政策制定产生一定影响,货币政策变化往往会引起美元汇率变动,进而使商品及金融期货产生价格波动,其中,对贵金属期货的影响较为显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市场避险需求激增,大幅提振了贵金属价格。为了稳定金融市场,有效控制失业率,美联储实施了三轮量化宽松(QE)货币政策。美国经济在大量注入流动性的情况下逐渐企稳复苏,使得失业率呈稳步下降趋势,贵金属投资需求大减,从而导致价格大幅下挫。
非农就业数据对公布日日内期货价格走势也会产生一定影响。2014年12月5日公布的美国11月季调后非农就业人口增加32.1万人,远超预期的23.0万人。新增非农就业人数强劲增长反映出美国经济回升,利空贵金属期货价格。数据公布后黄金期货价格急挫近20美元。重要数据的不确定性往往会引起期货市场波动加大,投资者应注意规避此类风险。
三、消费者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
价格指数是衡量物价水平在任何一个时期想对于基期变化的指标。物价总水平是指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经过加权后的平均价格,通常用价格指数来衡量。最重要的价格指数包括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消费者价格指数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购买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趋势及程度的相对数。利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支出的影响程度。在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构成的八大类别中,食品比重最大,居住类比重其次,但不直接包括商品房销售价格。在确定各类别的权重上,中国现行的消费者价格指数编制方法主要是根据全国12万户城乡居民家庭各类商品和服务项目的消费支出比重确定,每5年调整一次。
类别 | 2010年CPI权重 | 2011年CPI权重 |
食品 | 32.79% | 31.39% |
居住 | 14.69% | 17.82% |
娱乐、教育、文化 | 12.61% | 14.15% |
交通和通信 | 10.94% | 9.25% |
医疗 | 9.81% | 9.04% |
服装 | 8.95% | 8.54% |
家庭设备用品 | 6.54% | 5.84% |
烟酒 | 3.68% | 3.99% |
CPI同比增长率是最受市场关注的指标,它不仅是评估当前经济通货膨胀压力的最佳手段,也是影响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当CPI同比增长大于3%是,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大于5%时,成为严重通货膨胀。发达国家货币当局通常会设定固定的通货膨胀目标,美联储将美国的通货膨胀率目标设为1.5%~2%,欧洲中央银行设定的通货膨胀目标为2%以下。
中国CPI同比增长率自2012年以来基本保持在3%以下,通胀的数据与人们对通胀的感受的差距,很有可能就是中国居住价格只占CPI权重的17.82%,而美国则高达41.45%。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由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公布,http://www.bls.gov/cpi/cpiri_2013.pdf
类别 | 2011~2012CPI权重 |
住宅 | 41.45% |
交通运输 | 16.42% |
食品和饮料 | 14.90% |
医疗保健 | 7.55% |
教育和交流 | 7.09% |
娱乐 | 5.79% |
服饰 | 3.44% |
其他商品和服务 | 3.37% |
生产者价格指数,是工业生产产品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在某个时期内变动的相对数,反映全部工业品出厂和购进价格的变化趋势及幅度。由于种种原因,严格意义上的生产价格指数暂时无法统计出来。目前,中国以工业品出厂价格替代生产者价格。因此,生产者价格指数也被称为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从生产者角度反映当月国内市场的工业品价格与上年同月价格相比的价格变动。
与CPI相比,PPI只反映了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变动情况,没有包括服务价格的变动,其变动也要比CPI剧烈一些。但由于它衡量的是企业生产产品的费用,PPI的变动往往预示了消费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向,是在重要性上仅次于CPI的价格指标。
CPI、PPI走势受到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影响,并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取向至关重要,决定市场利率水平的中枢,对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会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
以2014~2015年为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临通缩风险,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主要工业品跌幅较大,铜、螺纹钢、橡胶分别累计最大跌幅约36%、54%、54%。受此影响,2014年1月~2015年11月,CPI同比涨幅均小于2.5%,2015年1月,CPI同比涨幅0.76%,下行至2009年12月以来新低;2015年9月,PPI同比跌幅-5.95%,为近六年来最大跌幅,已连续45个月负增长,也创出近30年工业领域通缩的最长时间。
除了CPI和PPI,美国劳工部公布的价格指数数据中还包括核心CPI和核心PPI。这两项数据与CPI、PPI的区别是剔除了食品和能源成分,因为食品和能源受临时因素影响较大,如反常气候、石油工业的短暂中断等,而这两项分别占CPI的25%和PPI的40%左右。核心CPI是美联储制定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一般认为核心CPI低于2%属于安全区域。
四、采购经理人指数
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是最重要的经济先行指标,涵盖生产与流通、制造业与非制造业等领域,主要用于预测经济的短期运动,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采购经理人指数以百分比表示,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当指数高于50%时,被解释为经济扩张的讯号;当指数低于50%,尤其是接近40%时,这有经济萧条的倾向。目前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PMI体系,最具影响力的PMI包括ISM采购经理人指数和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
ISM采购经理人指数是由美国非官方机构供应管理协会(ISM)在每月第1个工作日发布的一项经济领先指标。ISM每个月向全美代表20个不同工业部门的大约400家公司发问卷,要求采购经理人对新订单、生产、就业、供应商配送(时间)、(主要原材料)存货、顾客存货量、价格、积压订单量、新出口订单和进口等方面的状况进行评估。ISM制造业PMI综合指数是以问卷中的前5项的扩散指数加权而成。PMI=新订单×30%+生产×25%+就业×20%+供应商配送×15%+存货×10%。ISM采购经理人指数对于评估经济周期的转折较为重要,它以百分比为单位,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一般而言,当指数超过50%时,表明制造业和整体经济都在扩张;当指数在43%~50%之间,标明生产活动收缩,但经济总体仍在增长;而当其持续低于43%时,标明生产和经济可能在衰退。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合作编制,在每月第一天发布。按双方协商的合作分工,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负责数据的调查采集和加工处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负责数据分析、上午报告的撰写,并对社会公布。最终确立的指数系列共包括11个指数:新订单、生产、就业、供应商配送、存货、新出口订单、采购、产成品库存、购进价格、进口订单和积压订单。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则是由其中5个分项指数计算而得到的综合指数。该指数自2005年发布以来日益受到市场关注。
PMI 与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而言,PMI上升,意味着制造业扩张,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支撑。如果这一趋势持续,则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反而反之。以中国官方制造业PMI为例,2015年1月,中国官方制造业PMI跌至49.8%,是该指数连续第四个月回落,也是自2012年9月以来首次跌破50%荣枯线,2015年中有7个月低于50%。从分项指数中的原材料购进价格来看,截止至2015年12月,连续17个月低于50%。同时,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落,CRB现货指数也创出近6年新低。
附表1:中国主要经济指标
数据名称 |
发布时间 |
发布单位 |
国内生产总值(GDP) | 每个季度第一个月15日左右发布上一季度数据;每年1月20日前后上午10:00发布上年数据 | 国家统计局 |
工业增加值 | 每月9日发布上月数据;3月、6月、9月、12月数据与季度GDP同时发布 | 国家统计局 |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PMI | 每月第一个工作日上午9:00发布上月数据 |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 |
财新Markit PMI | 每月1日上午10:30发布前月数据 | 财新及MarkitEconomics |
固定资产投资 | 每月9日发布上月数据;3月、6月、9月、12月数据与季度GDP同时发布 | 国家统计局 |
房地产价格、投资、销售及建设 | 投资、建设及销售数据在每月9日发布,价格数据每月18日发布 | 国家统计局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每月9日发布上月数据;3月、6月、9月、12月数据与季度GDP同时发布 | 国家统计局 |
贸易数据 | 每月10日上午10:00左右发布上月数据 | 海关总署 |
外商直接投资 | 通常每月15日发布上月数据 | 商务部 |
消费物价指数(CPI) | 每月9日发布上月数据;3月、6月、9月、12月数据与季度GDP同时发布 | 国家统计局 |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 | 每月9日发布上月数据;3月、6月、9月、12月数据与季度GDP同时发布 | 国家统计局 |
货币供应量 | 每月10~15日发布上月数据 | 中国人民银行 |
商业银行月度存贷款报告 | 每月10~15日发布上月初步数据,19日前后公布完整数据 |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央行报告 | 每季度第一个月发布上季度宏观经济报告;每季度第二个月发布上季度货币政策报告 | 中国人民银行 |
社会融资规模 | 月后3周左右 | 中国人民银行 |
附表2:美国主要经济指标
数据名称 | 发布时间 | 发布单位 |
个人收入及支出 | 每月第一个工作日发布前两个月数据,也有提前发布 | 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 |
ISM采购经理人指数 | 每月第一个工作日发布上个月数据 |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 |
建筑支出 | 每月第一个工作日发布前两个月数据 | 商务部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 |
ADP就业报告 | 每月第一个星期三发布上个月数据,也可能提前至上月末,以确保在非农前发布 | 自动化数据处理公司(ADP) |
初请及续请失业金人数 | 每周四发布截至上周六的数据 | 劳工部(DOL) |
非农就业数据及失业率 | 每月第一个星期五发布上个月数据 | 劳工部劳动统计局(BLS) |
财政预算 | 每月第二或第三周发布上月数据 | 财政服务局(Fiscal Service) |
国际贸易 | 每月10日左右发布前两个月数据 | 商务部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 |
零售销售 | 每月13日左右发布前两个月数据 | 商务部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 |
工业生产 | 每月15日左右发布前两个月数据 | 美联储(FRB) |
房屋开工及建设许可 | 每月16日左右发布前两个月数据 | 商务部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 |
CPI | 每月17日左右发布前两个月数据 | 劳工部劳动统计局(BLS) |
PPI | 每月17日左右发布前两个月数据 | 劳工部劳动统计局(BLS) |
成屋销售 | 每月25日左右发布前两个月数据 | 全美不动产协会(NAR) |
耐用品订单 | 每月26日左右发布前两个月数据 | 商务部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 |
新屋销售 | 每月最后一个工作日发布上个月数据 | 商务部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 |
GDP | 初值在1、4、7、10月最后一周发布,以后有两次修正,每次修正间隔一个月 | 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 |